编者按:2023年12月20日至22日,吉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干部学院校(院)长培训班到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培训,学员许文力作了感悟“四渡赤水”的交流分享,现全文登载,以飨读者。
四渡赤水是孙子兵法的红色推演。
岳飞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红军在长征中创造的经典战例,使许多兵法理论得到纯熟的运用。四渡赤水,《孙子兵法》的典中典,西点军校的活教材。下面,我们根据《长征》的描述进行分析:
黑云压城。40万敌军进逼遵义。为实现“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意图,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强而避之”,主动撤离遵义,向南北走向、黔川边界的赤水河奔袭。敌军十倍围我。28日土城一战,敌军打到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朱德亲临前线。如不能扭转局面,红军将背水一战,不可想象。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断于所当断。红军29日凌晨至中午分三路(第一次分兵)西渡赤水进入四川泸州境内,并拟从泸州宜宾一带北渡长江。2月1日至3日两攻叙永县城不克。“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2月3日晚至5日,“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召开。2月5日,红军向兵力薄弱的云南东北扎西小镇转移,6日到达。敌失目标,醒过神后烟尘滚滚,杀向扎西,并宣布要将红军“一网打尽”“一鼓荡平”。“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敌兵西进,黔北空虚。2月9日扎西会议决定回师东向,“再渡赤水”,2月15日至16日古蔺白沙会议后,发布二渡赤水河命令,19日至20日全部渡河后,五天时间内取桐梓、夺娄山关,取得遵义大捷。蒋断红军必东进与贺(龙)部会合,速成新的合围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见招拆招,实乃大成。红军撤遵义而西进,拟在仁怀的鲁班场(镇)歼敌后站稳脚跟,未果。形势刻不容缓,决策瞬息之间。红军3月16日撤出鲁班场、占领茅台镇并于当晚至17日中午,从从容容、大摇大摆地三渡赤水后,以小部(第二次分兵)佯装主力北攻古蔺,大部则就近休整隐蔽。“兵者,诡道也”,暗者明之。蒋断红军必北渡,并认为这是与朱毛的“清零”之战。于是,令大军紧密封锁,“进剿”古蔺,并布防长江沿线。见证历史的绝妙神奇只在刹那朝夕:“剿匪成功,在此一举”,电报发出的同一天,红军动如脱兔,于3月20日夜与迎面而来的包抄大军背道而驰,至22日上午全部“秘密、迅速”地渡过赤水。敌军依旧向古蔺昼夜兼程,与南下红军几乎擦肩而过。大路朝天,各走一边。4天后,敌军还在研判红军走向,意在聚歼。“顺佯敌意”,兵不厌诈。3月27日主力秘密南下奔袭乌江,留下第九军团佯装主力北进(第三次分兵)“造势”“示形”,主力南下乌江后又派小股东进(第四次分兵)。蒋不知红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头雾水,彻底懵门。忽报红军已近贵阳机场:蒋氏毛脚,火急火燎,速调滇军,来把驾保。岂料红军“醉翁之意不在酒”,佯攻贵阳,虚晃一枪,长驱西进,直逼昆明,扬言活捉龙云。滇军火速回援,红军突然北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制人而不制于人”,以敌之所意为其意,出其不意;以敌之所备为其备,攻其不备:牵敌之鼻,反客为主,奇正相生,险中求胜,避实击虚,虚实结合,因地制形,因敌制胜,奇谋迭出,精彩纷呈,变化无端,经典无限,险象环生,瞬息万变,大胆穿插,进退自如,动中有静,静中蓄动,走中有打,打中含走,忽南忽北,声东击西,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在密如蛛网的“围剿”缝隙中穿越移动,闪展腾挪,就像小说虚构情节之跌宕起伏一般,难怪被毛泽东称为“得意之笔”!赤水河就像红军的天堂伞、隐身衣、金箍棒,红军有时藏身遁地,了无踪迹;有时显形出手,奇招破敌。同时,红军也淋漓尽致地演绎着瞒天过海计、金蝉脱壳计、暗渡陈仓计、调虎离山计等,令人击节赞叹,哲思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