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总部带领泸州四渡赤水、凉山彝海结盟、甘孜泸定桥、雅安夹金山、阿坝雪山草地5个分院,强化一体融合,开展党性教育,积极推动长征精神传承发展,助力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彝海结盟纪念碑
近年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在总部带领下,将红色精神原动力融入办学,紧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讲话精神,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多角度讲好红军长征在凉山故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故事,为发挥在党性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持续赋能。

昭觉三河村村史馆
深挖红色资源,构建长征精神党性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激活红色资源“存量”。深挖“彝海结盟”“会理会议”等红色资源“富矿”,开发《彝海结盟:铸就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等专题课15门、微党课31门,其中4门获评学院精品课程,2个案例获评省委组织部“好案例”,形成充分展现长征史实、凸显长征精神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用好红色资源“现量”。持续完善“情深意长结盟路”、“统一思想长征路”等特色线路,挂牌彝海结盟纪念地等现场教学点25个,设计3-7天“菜单式”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党性教育需求。彝海结盟纪念地——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现场教学点入选为四川省统一战线共识教育现场教学点。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激情教学、车载教学等方式,丰富“一枚银元印初心”“石榴林时的彝汉情”等现场教学,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三是拓展红色资源“增量”。深化长征历史研究,编撰完成《红军长征在凉山》,配合完成《迈向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凉山篇》特色教材。近三年立项红军长征相关课题9项,公开发表或入选各类理论研讨会7篇。持续推进长征精神数据库建设,累计收集书籍46本、电子文字材料223份、电子图片资料544张,音视频资料14个,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支撑。

会理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
紧扣凉山实践,打造“新时代长征”党性教育特色课堂。
一是突出特色化打造教学体系。突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联合打造《大凉山的答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课程;开发《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的凉山实践》等专题课程2门,《三河村的美丽嬗变》等特色微党课3门;收集整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案例故事17个,形成涵盖感恩教育、民族团结等展现凉山特色的教学体系。二是突出实效化丰富教学方式。将旧址、新居、村史馆等15个点位串联为2条特色线路,把培训课堂设在“火塘旁”“院坝里”“田地间”,优化提升“重走暖心路”体验教学、“讲脱贫奔康故事、唱民族团结赞歌”激情教学、“观脱贫攻坚展览”案例教学,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浓浓关怀和凉山儿女无限感恩及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成“学有主题、看有现场、研有内容、训有体会”的现场课堂。三河村、火普村现场教学点入选全省首批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现场教学点。三是突出规范化夯实软硬保障。按照“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一支专业的讲解队伍、一批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一套全面的管理机制”“五个一”标准,加强现场教学点规范化建设。完善三河村、火普村基础设施,配套多媒体教室、研讨室等硬件。

甘洛县蓼坪乡红军树广场
建强师资队伍,夯实高质量党性教育人才支撑。
一是多管齐下引才。立足急需紧缺学科需要招才引智,公开考核招聘硕士研究生20人。目前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占比达69%(3名博士在读),现有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3人。二是分类施策育才。实行“行政+教研”双培养,安排新进教师到参公科室实践,帮助角色转换;指定骨干教师与新进教师“师徒结对”,夯实基本功底。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近三年举办师资培训班6期,组织220余人次赴贵州省委党校、宁波市委党校等地学习充电;选派7名教师赴中央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等高层次平台专项提能。三是科学合理“用才”。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近三年提拔2名中层干部进入校(院)委班子,提拔使用科级干部10人,评聘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人,中层干部中“85后”占比近1/2。确定17名骨干教师对口指导联系17个县级党校,在实践实战中压担子、交任务。四是用心用情“留才”。定期开展专家人才走访慰问、教职工座谈等活动,在安家补助、租房补贴、人才周转房、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打造、课题研究。探索建立量化评价竞聘机制,完善职称评审、岗位竞聘、高质量教研咨成果考评激励等规章制度,构建以业务实绩、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梯次化评价体系。

凉山彝海结盟分院
转载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