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天地

夹金山上:承长征之魂  践时代之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部门/单位:教务二处(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教务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望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以“风雨同舟”的共同奋斗、“披荆斩棘”的顽强奋斗、“跋山涉水”的艰苦奋斗谱写了雄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90多年前,中央红军踩着积雪,翻过了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踏出了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征途。如今,雪山依旧,旌旗如画,这座被寒风雕刻过的丰碑,不仅见证着一支人民军队的绝地求生,更镌刻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精神密码,昭示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磅礴力量。

雪岭铸魂、信念如磐,千锤百炼不怕难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夹金山上,战士们用体温焐干冻硬的青稞面,把最后一口干粮让给伤员的生死相托;是军需处长把棉衣分给战友,自己化作雪山下“永不倾倒的路标”的无私担当;是泸定桥上,22名勇士攀着铁链冲锋,在枪林弹雨中劈开通路的雷霆之势;是草地上,红军女战士背着伤员跋涉,用针线缝补战友破衣烂衫的温柔坚韧;是毛泽东同志站在山巅,挥笔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豁达;更是千千万万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体现,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伟大使命。

回望长征,这是一条用双脚走出的信仰之路,二万五千里征程上,每一步都浸透着鲜血与汗水;这是一场淬炼意志的精神远征,饥寒交迫打不垮、围追堵截挡不住,绝境中绽放出“向死而生”的力量。身披漫天飞雪,他们是比山峰更高的山峰。巍巍夹金山上,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像一柄利剑,刺破风雪,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正是这种不畏艰苦、不惧生死、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凝聚起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带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碑矗立、精神永续,越过艰险天地宽

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新征程,永不停歇。“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今日夹金山下,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每一双褴褛的草鞋、每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衣、每一盏锈蚀的马灯,都在静静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衣食无忧、国泰民安”,从“小米加步枪”到“大国重器守护山河”,长征路上的“生存战场”,早已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战场”。如今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像红军过草地般啃下“硬骨头”;科技攻关前沿,科研人员如红军夺泸定桥般突破“卡脖子”难题等等,无不传承发扬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气吞山河的斗争史。正是靠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我们党和红军将士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纠正错误路线,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胜利要靠斗争获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以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薪火不熄、时代作答,长缨在手缚苍龙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当党员干部在雪山下重温入党誓词,当青年人听红军后代讲述“雪地里的星星”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记忆的代代相传,更是长征精神如不灭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薪火相传、越燃越旺。这让我们明白,长征从未结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夹金山”,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走在自己的复兴路上,脚步向朝阳,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背负着民族的希望,目光坚定、步履铿锵。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夹金山的雪,映照过红军的足迹,也将映照我们前行的身影;长征路上的号角,唤醒过沉睡的民族,也将激励我们向着梦想继续冲锋。我们要将长征精神转化为伟大复兴征程的强大动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过雪山”“渡险滩”,用实干谱写新时代的长征史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条继往开来的新长征路上,让我们将长征精神熔铸进思想灵魂,化作攻坚克难的决心,化作开拓进取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作者:滕银升(省委党校第35期中青二班学员、南充市嘉陵区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