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心得

四川省第三期博士后国情省情研修培训班心得体会其二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0日 部门/单位:雅安夹金山分院

邓艳

正是春末夏初的季节,风清气爽,阳光灿烂,四川省第三期博士后国情省情研修班于5月13日在雅安正式开课。感谢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此次研修活动,感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承办本期研修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此次研修班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近百位博士后人才,大家怀着对国情省情的浓厚兴趣,共同探讨、学习、交流,收获颇丰。

在五天的研修班学习中,我们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宏观的党政方针解读,又有微观的四川发展实践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对四川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还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亲身感受了四川的美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四川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5月13日由胡雯教授主讲的《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题教学指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这不仅是时代的潮流,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胡教授的讲解让我们深切领悟到,唯有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方能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由杨志远教授主讲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专题教学,通过各种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全会的精神内核。通过他的讲述,我们领悟到了贯彻这些指示精神对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5月14日张志强教授关于《世界新科技革命趋势与竞争态势》的专题教学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实地参观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了解雅安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我们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深感自豪,同时也意识到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胸怀祖国,积极投身科技学习与实践,以实际行动支持科技强国建设。

冯锡友先生《魂系夹金山——老红军冯元庭的革命事迹》访谈教学让我们了解了冯元庭同志的革命生涯和感人事迹,学习了夹金山下深埋的革命精神,感悟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老红军一生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一个老战士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一个老党员对党、对事业、对人民无限的忠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者们,我们要珍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安定生活,要牢记党的教导和人民的期望,以冯元庭等革命先辈为榜样,时时鞭策自我!

5月15日和16日的研修学习中,我们重温了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以及陈云出川等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红军将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信仰、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研修班的最后一天,我们踏着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历史足迹,体验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站在他们曾经翻越过的王母寨垭口,望着眼前连绵的雪山,难以想象,当年红军长征是带着怎样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如此艰苦的长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扎根在各行业的科研第一线,自觉担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斗!

此次研修班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四川的快速发展和创造这一切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此次研修学习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赵禹

  引言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们一行博士后通过深入学习国际形势及红军长征精神,开展了本次国情省情研修。本报告旨在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需求,探讨如何将个人科研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敢为人先:科研新长征路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敢为天下先。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将个人的科研方向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不仅是职业生涯的选择,更是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首先,深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员,我们应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勇敢探索未知领域,挑战科学前沿。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要勇于啃硬骨头,甘愿做冷板凳,敢于探深水区。

  科研人员还需要继承长征精神中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这些都是科研道路上的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计,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把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作为科研的第一目标。

  扎根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保持勤奋严谨的态度,追求创新突破。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通过不断积累,我们能够获得原创理论。同时,我们应保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精神,走好新时期的科研长征之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努力。

  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掌握扎实学术功底,勇于创新实践,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推动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检验其价值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快速转化科技成果为生产力,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乡村振兴策略的背景下,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性,或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是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至关重要,应更快推动科研成果“下书架”、“上货架”,使消费者和企业受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聚焦农业农村的关键领域,如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其次,加强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产业主体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完善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探索多种转化方式,如科技成果产权入股。

  推广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本地的农艺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措施,如增加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示范户在基层的覆盖,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指导服务。通过这些多方位的努力,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3)长征精神的传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科研工作不仅为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精神的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支持,确保科研队伍的活力与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动力。

  长征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厚植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此外,我们应勇攀高峰,自强不息,向年轻一代灌输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知识高峰。教育引导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全面了解国情民情,把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的大潮中。

  同时,我们还需强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倡导珍惜资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能吃苦耐劳的新一代人才。通过这些措施,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为党和国家不断培养出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一代接班人。

  结语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更加坚信,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未知,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自己的科研长征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苏东华

  2024年5月12日,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四川省第三届博士后国情省情研修班顺利开班。班级90余名老师、博士后共同研修,互相交流研讨,针对性地开展了国情省情、爱党信念和精神教育,在交流与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领悟科学家精神、凝聚奋进共识。

  国情省情,研学研修

  胡雯校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深刻感染了我们:只有刻苦钻研、敢为人先、科技创新才能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向上、个人成功,让我们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自我价值。杨志远处长对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精准剖析,以及对四川省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的细心解释,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明晰了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与四川省委的布置安排逻辑,让我们明白做好当下就是科技报国。张志强教授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趋势与竞争态势”主题报告,又是对我们的生动一课,“时不待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国际大争之世的大背景下,只有奋发向上,埋头科研才是帮助国家攻关克难、引领世界的唯一手段。

  身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我们,今后必将牢靠国家政策、四川省情,以推动国家、四川省科技进步为己任,阔步向前。

  红色精神,接续传承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冯老先生用他的动人言语,徐徐讲述了老红军冯元庭的长征事迹与革命精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老一辈的革命意识、长征精神是让这段跨越数十年的故事仍然深动人心的核心原因。重走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纪念碑,陈云出川史实陈列馆,又是在我们心中刻下红色烙印的生动一课,面对四川深处崇山峻岭,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在缺衣少粮的条件下翻山越岭,胜利会师,这无一不让我们沉默、反思。我想,只有这敬献的花圈和展开的党旗,才是对牺牲在长征战场上那鲜活生命的告慰,告诉他们,我们来了。“魂断夹金山”,重走长征路,才知前人苦,方觉革命难。

  面对新时代,国内外科技竞争态势剧烈,我们的“科研长征”也路漫漫,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志向,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红色精神、革命意志,在学术制高点 “胜利会师”。

  学者齐聚,交流进步

  此次研修之旅,不单是对国情省情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各位老师、博士后间交流学习的难得机会。小组成员涵盖“工、商、医、体、哲”,我们起初彼此陌生,但随着交流研讨的进行,我们又对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从生物医学工程的先进材料研发、到乡村振兴的职业农民、再到血管中的流体力学、还有石油行业的国企担当、泸州老窖的工艺标准制定、也有医者仁心的使命以及核工业的大国重器,大家用最平淡的口吻,诉说着自己在这个行业的领先研究与科技成果。让我们不禁感慨,科研不是喊口号,各位在各自领域的默默耕耘,正筑起了国家科技进步的步步台阶,衷心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各位的研究也能让国家说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言壮语。

  “科技自立自强,是使命责任,更是民族前途。”我们身处如今纷争时代,只有不断学习红色历史,汲取革命营养,才能为我们科学研究提供充足动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身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我们,无形之中也在推着国家向前、时代进步,让我们铭记此次研修之旅,各位共勉!